封面新闻记者 何方迪
从辅导员和博士生导师,通常是不相交的两条平行线,但汪颖教授实现了平行线的有机交融。
2007年7月,汪颖进入四川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成为一名学生辅导员。带完一届本科生之后,2011年,汪颖跨专业考取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博士,2014年博士毕业,正式进入“电能质量”团队。2015年晋升副教授,2017年作为研究生导师开始独立指导研究生,2019年聘为博士生导师,2020年晋升教授……在男士扎堆的电气工程领域,汪颖教授凭借自身努力和对教学科研的热爱,不仅成为了小有名气的优秀青年女教师,而且三年内主持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承担各类科研项目数十项,累计科研经费超过4000万,被评为五粮春优秀青年教师,提出的优质供电关键技术,帮助全国40多个企业、供电公司提升了优质供电水平,降低了运营成本。
在电能质量与优质供电领域,汪颖教授成果丰硕,为四川大学在该领域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做出了重要贡献,制定了一系列国际、国家、行业标准,掌握着国际国内行业话语权。
阳春三月,草木萌动,记者对话汪颖教授,听她讲述“高校职场”里关于转型的那些事儿。
从辅导员到博士生
她想做“掌握核心技术的科研工作者”
“高考时,因为通信工程专业非常热门,我是跟风报考了通信工程专业。”汪颖笑着回忆自己的第一专业。从本科到研究生,汪颖均在川大电气工程学院就读通信工程专业,但毕业后她并未从事本专业,而是留校成为了一名学生辅导员。
2009年,汪颖刚生完第一个小孩一个月,就认真思考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到底在哪里?2011年,汪颖做了个大胆决定,跨专业考博士,跟随团队带头人肖先勇教授攻读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博士,做一名掌握核心技术的科研工作者。
从通信工程跨到电气工程,汪颖得到了电能质量领域知名学者肖先勇教授极大的支持、帮助和指导,在肖老师的指导下,汪颖重新捡起专业课本,边工作边考博,最终成功“上岸”。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汪颖逐步找到了科研乐趣,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2013年公派到瑞典吕勒奥理工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博士联合培养,2014年底回国后,跟着肖老师开始承担教学科研任务。
全情投入教学
践行立德树人使命
从思政教师到专业教师,工作内容、特点和要求都变了,不变的是对学生一以贯之的负责态度。为了教好学生,汪颖不断琢磨、改进教学方法,常常备课至凌晨1点。汪颖的努力收到了回报,开设的“电能质量”课程深受学生欢迎,课堂凭借满溢的激情和活力,受到同学们好评。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四川大学教改项目等;并获得了四川省教学成果奖、四川大学教学成果奖、“探究式-小班化”教学竞赛奖二等奖、“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比赛一等奖、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优秀奖、“探究式-小班化”教学质量优秀奖;讲授的电能质量课程被评为四川省省级一流课程、四川大学课程思政榜样课程、四川大学“探究式-小班化”教学示范课程等。
2015年晋升副教授,2017年,作为研究生导师独立指导研究生。她回忆,第一届研究生共7人,全部来自二本院校,尽管基础不一,但汪颖很珍惜第一次当导师的机会,她在科研能力训练上给予学生悉心指导,带着学生一起走访调研电站、工厂、企业,引导学生查阅文献、搭建模型,开展研究。学生成长迅速,7位学生中6人发表了sci文章;毕业后2人继续攻读博士,其他5人都进入了供电公司、发电集团,用专业知识保障民生用电。
“电压暂降是电网正常运行中难以避免的,可能直接影响电网安全和用户优质用电。以半导体晶元厂的厂务系统为例,只有压缩气体维持在一定压强,生产线才能正常运行。一旦空压机变频器受电压暂降影响,气压会下降,可能导致生产中断、器件损坏、原料报废。一个晶元厂单次损失可能高达数百万元。”汪颖解释着她的研究方向。2017年以来,她带领学生遍及全国20多个省,深入工厂企业、供电公司,用专业知识帮助解决“电压暂降”问题,保障企业用好电、用满意的电。
坚守一颗初心
科研之路无止境
2020年以来,汪颖作为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电能质量与电磁环境学省级重点实验室主任,已成长为电能质量领域学术带头人,正带领团队师生战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打造世界一流科研团队。
最忙的时候,汪颖同时指导30多名学生写文章、做学问、搞科研,她乐在其中,享受培养学生的过程。“因为我们的科研直接面对国民经济主战场,成果能为企业带来巨大效益,由此带来的兴奋感会更直接,亲自带领同学们经历这样的过程,对学生的培养非常关键。”
汪颖告诉记者,团队在继承杨洪耕、肖先勇两位教授已奠定的良好基础上,面向科学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健康,搞真科研,做真学问,出真成果,育真人才,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电能质量科研团队。简单地说,就是“好好对待学问和学生,认真对待需要解决的每个问题”。
在坚守岗位的同时,她已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未来。汪颖的脑海中已勾勒了一幅场景:“未来新型电力系统中,电力扰动在本质上有哪些新特点、新变化、新规律,电能质量会遇到哪些新问题,需要破解哪些关键技术、哪些复杂工程问题,这些都是我们要继续去努力的目标。”
评论 21
fm2133344 2024-01-13 发表于四川
我们的博导
fm2133344 2024-01-11 发表于四川
对待科学的人
fm2109197 2022-03-24
汪人品很差,写了十万字回忆录,这就是国内学术氛围浮躁的体现之一。确实是“新经济模式“带头人,创作了如何更快的洗钱的经济模式,如何无成本无实际成果利用其它人的成果观点来为自己谋利,为了自己、极小团体的利益,带坏了整个学术界,行业届风气。时代风口上的浮沫,希望有回归理性的一天。如果大家都以之为榜样,都成为了这样,追求表面且排挤做事的人,那国家每年纵使有再多科研经费也难以有所作为,差距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