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每年3月,因为花粉过敏,在德国工作的张帅(化名)都要提前吃药来迎接万物复苏的暖春,但今年元旦,张帅的眼睛就开始有了花粉过敏的反应。
2023年伊始,欧洲大部分地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暖意,张帅告诉封面新闻记者:“我的眼睛是春天的检测机,但最近花花草草可能收到了‘错误的气温信号’,这两天我眼睛特别痒。”
跨年期间,欧洲许多地区有数千个测量站的纪录也随之刷新,从法国到俄罗斯西部的气温比正常温度高出10到20摄氏度,波兰、丹麦、捷克、荷兰、德国、立陶宛等欧洲国家,均创下了有史以来最热的一月天。
在北美经历“史诗级”暴风雪横扫后,欧洲气温也迎来了元旦“入夏”。纵观全球,极端天气似乎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了。
2022年12月,北美迎来“史诗级”暴雪极端天气。(图片来源网络)
打破多项纪录 为何欧洲多地迎来暖冬?
据公开资料显示,波兰南部的西里西亚省在1月初气温曾达到 19摄氏度——这通常是当地5月份才会达到的温度,比当地1月份的年平均气温高出了18摄氏度。 捷克也是类似,多地最高温为19.6c,而此前同时间的平均气温仅为3摄氏度。
从2022年12月31日到2023年1月2日,仅德国就有近950个测量站的纪录被打破。“其实2022年初,德国也有类似今年突然变暖的情况出现,但是时间非常短。”张帅直言。
“北大西洋海温、北极涡旋以及北极涛动异常是影响2022年入冬以来北半球冬季气温波动的主要因素。对流层上层异常反气旋,及其伴随的强下沉气流增温和太阳短波辐射的增加,是引发欧洲冬季出现“热盖现象”的直接原因,北大西洋增暖和暖湿气流的输送是欧洲冬季温度偏高的外强迫因子”,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祝从文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研究发现,2022年11月底以来,北极涛动进入持续强负位并维持至今,北极持续升温,极涡减弱、海冰减少,导致了中高纬地区的温度梯度减小、西风减弱,12月北半球中纬度环流的经向度增加,利于热带的暖空气北上和中纬度极端高温事件出现。
2023年1月1日,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发布天气温数据(图片来源:ecmwf)
“目前发生的极端天气现象,尤其是极端偏暖和高温事件,学界认为绝大多数都和全球变暖有关。全球变暖一方面抬高了基础温度,另一方面会加速全球升温的不均匀性,尤其是高纬度升温快于低纬度,从而引起一系列海面陆面异常,引发极端天气。”知名科学科普博主“中气爱”(微博:中国气象爱好者)告诉记者,2022年夏天,欧洲就出现过异常高温,“英国伦敦达40度以上,打破了百年纪录。另外,西班牙葡萄牙都超过了45度,和本次热盖现象的极端性差不多。还有加拿大西南部、美国西北部的热穹顶,让加拿大利顿升至49.6摄氏度,打破了该国的国家纪录,也是极端性非常强的高温。欧洲和北美高纬度的高温,都是西风带剧烈振荡,异常暖脊控制的结果。”
北美极寒欧洲暖冬 或波及中国冬季气温
极端天气不仅出现在欧洲,相比暖冬,北美的持续严寒和暴风雪显得要更令人崩溃:2022年12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预报最低气温为零下13摄氏度,打破了1983年创下的圣诞节前夕低温纪录。
欧洲与北美的极端天气是否存在关联?祝从文对此表示肯定:“欧洲的暖冬和全美的极寒是存在联系的,它们均发生在北极涛动负位相。北极涛动负位下,西风减弱,利于经向度的加大,利于冷空气南侵的同时也利于阻塞高压和相应高温的出现。对应北美大槽的减弱,下游波列的发展,欧洲上空的反气旋环流异常增暖,北美气温回暖,欧亚出现了元旦极端高温。”
实际上,中国在2021年2月,也曾发生类似欧洲冬季极端高温事件。据祝从文介绍,2020年2月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2.9℃,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有787个县市日最高气温突破有气象记录以来冬季历史极值。2020年2月18—21日,我国大部地区气温回升,华北、黄淮、江淮等地增温迅猛;21日,北京南部、河北中南部、陕西关中、山东北部和西部、河南及以南大部地区日最高气温升至25~29℃,河南西峡达30℃;北京最高气温达25.6℃、石家庄27.3℃、郑州28.3℃、济南25.6℃。
随着极端天气日益频繁,在地球家园上,没有居民能够独善其身。
“暖冬是个气候态的概念,要看冬三月的平均温度,目前来看,1月中旬有转冷趋势,冬天整体偏冷的可能性在增大。但欧洲气温骤升骤降,说明西风带的经向活动很强。”中气爱表示,大气是全球连通的,北半球西风带经向活动强,东亚也不会平静。1月中旬,我国也可能从大暖转为大冷,而且冷暖转换或将发生在春运期间,可能伴有雨雪,对电力供应、交通基础设施等造成不利影响,出行者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祝从文告诉封面新闻记者,暖冬气候背景下,冬季的雾霾发生概率增加,将影响居民健康。“由于气温过高,降雪量的减少,将不利于受雪保护的庄稼安全越冬、存储水分。”
全球各地极端天气频现 人类如何携手应对?
当下,全球气候治理迫在眉睫,在关注极端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具体影响之余,更需重视的是人类社会应该如何携手应对,才能避免这些“史诗级”的极端天气成为“难以想象”的人类灾难。
“伴随全球变暖,未来这种天气还会出现,将很可能成为未来的常态。”祝从文直言,全球变化不仅是科学问题、环境问题,更是能源问题、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全球变暖,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是完全必要的,从小事做起,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中气爱”认为,全球变暖的进程仍将继续。
“大气能量增高的过程还未终结,未来极端天气会更加频繁,有可能出现更加意想不到的天气。我个人认为,针对极端天气,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完备的防灾减灾体系,做好更充足的应急准备,留足安全冗余;在社会层面,增加国民的极端天气、异常气候、防灾减灾意识,让大家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什么原因,如果发生了怎么办。”
1月5日,荷兰推特网友发布滑雪场照片。(图片来源网络)
在全球气候治理方面,中国正在作出贡献。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强曾表示,控制化石能源消费,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与低碳产业深入融合,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可以推动能源“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未来,每一次极端天气是否会继续具有致命性和破坏性,我们不得而知,但值得庆幸的是,人类已意识到气候变化带来的恶果,并开始应对其带来的挑战。
评论 11
成都胖岩松 2023-01-09 发表于四川
天气
成都胖岩松 2023-01-09 发表于四川
可怕
成都胖岩松 2023-01-09 发表于四川
暖流